科技日报 12 月 13 日消息,12 月 12 日,记者从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公司获悉,由该公司牵头研制的我国首台作业时速公里级水下敷缆机器人近日完成下水测试。​

这款水下敷缆机器人具备履带与雪橇行走能力,同时拥有 “搜寻 — 挖沟 — 敷埋” 一体化作业能力,其敷埋作业速度可达 1000 米 / 小时。值得关注的是,该机器人本体核心部件实现了 100% 自主可控,这标志着项目已从理论研究阶段成功过渡至样机实物阶段。​

“指标数据正常,这次下水测试非常成功!”12 月 12 日,刚从山东威海机器人水下测试场地返回的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输电所汪政博士,看着电脑上的测试数据,难掩兴奋地向研发团队的所有成员通报了这一喜讯。​

据央视网报道,“在海里,每下潜一米都是新的尝试和考验。” 汪政博士表示,为解决水下敷缆作业机器人存在的海缆感知能力差、持续作业时间短等问题,广东电网公司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哈尔滨工程大学、山东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等优势单位,组建了多学科交叉攻关团队。该团队创新性地提出 “声 - 光 - 磁 - 电” 多模信息融合的海缆探测定位方法,攻克了多传感器组合的抗干扰导航技术,成功解决了水下敷缆作业机器人在低能见度水下环境中面临的海缆搜寻定位难和近底水下导航失效等难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海上新能源发电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海底电缆敷埋施工面临着全新的挑战,过去的作业方式和场景已难以满足需求。此前,国外水下敷缆作业机器人在面对稀软土质时,存在易沉陷、行进困难等问题,在日益增长的海底作业需求面前,水下敷缆作业机器人的研究显得迫在眉睫。​

另据广州南沙发布此前消息,2024 年 6 月 6 日,在湛江市徐闻海域某风场,由南沙科技企业深海智人(广州)技术有限公司开发落地的首台全国产化、亚洲最大功率履带自行进式海底管缆埋设机器人,成功潜入深海作业,并顺利完成首次海上风电后埋缆施工作业。​

由于海洋环境的特殊性,尤其是深海环境,人类难以直接进行作业,因此借助机器人完成深海作业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往我们国内深海作业使用的海底管缆埋设机器人基本依赖进口,经过技术攻关,现在我们可以说已经突破了这一关键技术。”2024 年 6 月 6 日,深海智人创始人马亦鸣表示,深海智人开发落地的这款国内首台全自主研制、全国产化供应链、亚洲功率最大的海底管缆埋设机器人,被命名为 “金牛座”,寓意其 “坚韧、稳定、实用、强劲”。​

据悉,在徐闻海域完成作业的 “金牛座” 海底管缆埋设机器人,平均埋缆速度达到 250 米 / 时~350 米 / 时,个别点位甚至达到 500 米 / 时。该机器人整机开启 50% 的功率,就能轻松实现 3—3.5 米的埋深,而其设计的最大单次埋深可达 5 米。​

目前,“金牛座” 已先后在珠海、广州南沙、惠州海域完成了沙滩开沟测试、码头浸没测试、近海下潜开沟测试等多项测试。